编者按:2021年春节,在这个万家团聚的日子里,大河上下的众多黄河水文人一如既往坚守在测报一线,守初心、战凌汛,破冰乘浪测水沙,把脉问诊暖山河。这是水文人不变的主题,也是水文人无言的承诺。灯火璀璨背后,他们选择了远离喧嚣、驻守河畔,为了黄河的安澜,为了幸福河建设,放弃和家人团圆的机会,坚守在岗位上,继续为黄河水文事业发展的新征程贡献力量。让我们走近这群水文站上的“守护者”,听他们讲述水文人别样的春节故事。
新春佳节之际,是万物辞旧迎新的时刻,也正是黄河宁夏段的开河关键期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石嘴山水文站,这里的水文人丝毫不敢放松,时刻做好准备,伴着冰河守岁。
腊月二十八
2月9日9点,何立军开车行驶在黄河左岸的滨河大道上,副驾驶位的站长吴冬不时翻看着手机卫星地图,后座的白昀生抱着无人机和相机,他们要到石嘴山水文断面的上下游勘查凌情。
受持续升温影响,1月22日黄河宁夏河段开始融冰解冻,而位于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的石嘴山水文站,近期持续出现日平均气温0摄氏度以上、最高气温超过10摄氏度的天气,开河速度进一步加快。为及时掌握凌情演变状态,石嘴山水文站的职工每天到断面上下游开展巡查。
只见滩地上的冰盖随气温上涨逐渐消融,冰层与土壤间出现空洞,汽车已经不能上冰,而人行走在冰上也要小心谨慎。三个人带好监测设备和无人机后向冰盖走去。只听“咔嚓”一声,白昀生脚下的冰凌瞬间碎裂,他的小腿被卡在冰碴中,一只脚陷进湿漉漉的淤泥里。何立军见状,迅速轻轻地挪到白昀生身边,找到冰层相对较厚的位置站稳,慢慢把他拉出。就这样,三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到达了监测地点。
尽管经历了刚刚的“险情”,白昀生依然能够神情自若地安装调试好无人机。“嗡”的一声,无人机径直飞向河面。白昀生凭借熟练的操控,绵延数公里的河道冰情视频图像被迅速且详细地记录下来。三个人一边看着平板电脑中实时摄像视频,一边分析着当前融冰状态。“看这个情形,明天可能就要开河了。”
巡测车返回测站后,检测员李红刚刚完成春节前的大扫除,便又投入到开河的准备工作上。“快开河了,咱们要把工作做充分、做细致,争取过个平安‘开河年’!”经过四个人一下午的通力协作,开河前各项准备、安全检查、防疫消毒等工作,全部高效完成。
腊月二十九
2月10日凌晨2点,断面水位开始下降。此时的吴冬并没有休息,而是在分析数据。到了凌晨4点,没能睡踏实的吴冬再次爬了起来,查看了水位自记数据,并通过视频监控对人工水尺进行水位校核。
早晨7点,天边泛起鱼肚白,寒风瑟瑟。白昀生操控着无人机再次查看断面冰情,吴冬看着视频图像确定了测验方案,“浮冰密度不足十分之一,咱们采用ADCP开展流量测验。”吴冬手持对讲机快步到控制机房准备操控吊箱,而吊箱上身穿救生衣的白昀生,正在完成最后的电脑测流程序配置,吊箱下被风吹动摇摆的是装有ADCP的三体船。
随着气温升高,冰凌融化速度加快,大大小小碎裂的冰块在河水的裹挟中,慢慢漂过一个稳定封冻期都是清沟的石嘴山断面,大块的冰凌沿着河岸磕磕碰碰地向下游流去,而河中央乳白色、零星的冰絮浮浮沉沉地顺流而下。白昀生一方面警惕着上游来冰,一方面操作着笔记本电脑和吊箱升降,在防止冰块碰坏仪器的同时,确保测验质量。吴冬和白昀生用对讲机熟练地配合,躲冰块、过激流,用了将近40分钟,二人顺利完成了两个往返测验。测验结束后,李红和何立军接过ADCP和笔记本电脑,立即对数据进行计算校核、合理性分析,最终上报宁蒙水文水资源局信息中心。
9时18分,石嘴山水文断面解冻文开,开河当时流量848立方米每秒,相应水位1086.44米,开河形势平稳。
大年三十
2月11日7点半,吴冬观测并记录了水位、水温、蒸发等数据。8点,白昀生取单沙,测输沙率。一上午,在站的四个人对前一天的测验工作进行分析总结,吴冬说,“目前水位依旧下降,虽然幅度不大,但为完整掌握水位变化过程,大家再辛苦一点,下午抓紧时间再做一次流量测验”。14时,匆匆吃过午饭后,大家按照分工,再次开展了ADCP流量测验。
17时,一天的测报工作全部完成,大年夜也即将来临。
为做好开河水文测报,水文站职工已经在提前几天做好了大扫除、置年货、贴春联等工作,现在只需准备年夜饭。家住测站周边的何立军、李红各自回家团圆,吴冬和白昀生在站吃年夜饭守岁。
空荡的站院,安静的码头,零星的犬吠,两个人驻站过年,少了一些红火,多了一份责任,少了一些热闹,多了一分担当。开河忙碌数日,稍显疲惫的石嘴山水文站职工没有跟着全国人民一起倒计时,而是早早睡下,留有充足精力迎接新一年的水文测报工作。
午夜的钟声响彻祖国大地,爆竹声隐隐传来,河滨大街上,平日里南来北往的大货车此刻杳无踪迹,路灯也变得格外温柔。石嘴山水文站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随风摇动,与融冰解冻的涛涛黄河水一同守岁,共祝新年前程似锦。(撰稿:刘宁青 白昀生 审核:范炀)